韩国考古专家打捞起600年前沉船发现大量汉字木简和中国有关

  文物打捞       |      2025-11-16 05:30:45

  

韩国考古专家打捞起600年前沉船发现大量汉字木简和中国有关(图1)

  据韩国YTN电视台11月11日报道,最近,韩国考古人员在泰安郡附近海域,成功打捞起一艘600年前沉船,上面有大量中文。

  据韩国考古专家介绍,大部分木简上写着“罗州广兴仓”6个汉字,韩国专家认为,代表运粮船是从罗州前往广兴仓。

  韩国泰安郡附近的黄海海域,向来以风急浪高著称,千百年来不知吞噬了多少往来船只。而这次考古人员的水下探索,却让一艘沉睡六个世纪的古船重见天日,揭开了一段被海水尘封的历史。

  考古队原本是为了调查近代渔业遗迹,却在水下20多米处发现了异常的木质信号。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潜水员逐步清理掉船体周围的泥沙和海洋生物残骸,一艘完整的古代运粮船轮廓逐渐清晰。

  碳14检测结果显示,这艘船的建造年代大约在15世纪初期,恰好处于朝鲜王朝早期,距今整整600年。

  随着打捞工作的推进,船上的文物让所有考古人员都眼前一亮。总计150多件青瓷整齐地堆放在船舱一侧,釉色温润、纹饰精美,既有朝鲜王朝早期的本土风格,也能看到中国宋代青瓷的影子。

  而真正让这次发现成为焦点的,是63块保存完好的桦木木简。这些木简经过特殊的防潮防腐处理,虽然在海底浸泡了六个世纪,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绝大多数木简上都刻着同样的六个汉字:罗州广兴仓。

  这座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三年的城池,确实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结合沉船的年代和发现地点,考古专家很快理清了真相:这里的罗州并非中国的古地名,而是朝鲜王朝时期的重要产粮区,也就是如今韩国全罗南道的罗州市。

  为啥会出现两个“罗州”?这其实是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常见现象。朝鲜半岛在长期历史中,常常借鉴中国的行政区划命名方式,很多地名都能在中国找到原型。当时的罗州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密布,是朝鲜王朝有名的“粮仓”,盛产的稻米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需要供应京城和北部边境。

  而木简上的“广兴仓”,则是当时的国家级储备粮仓,大致位于如今韩国忠清南道一带。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广兴仓作为中央直属粮仓,承担着储存、调配粮食的重要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

  专家推测,这艘船就是从罗州装载了满满一船稻米,沿着西海岸航线前往广兴仓,却在途经泰安郡海域时遭遇风暴或触礁,不幸沉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木简选用的桦木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常见树种,质地坚硬且耐浸泡,刻字的工具是尖锐的铁器,字体工整有力,明显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吏手笔。

  部分木简边缘九游娱乐还有细微的划痕,考古专家判断这是当时清点粮食后做的核对标记,就像现在快递单上的签收记录一样。63块木简内容高度一致,说明当时的运粮流程已经非常规范,每一批粮食的运输都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严谨程度堪比现代物流系统。

  船上的青瓷也透露出重要信息。专家分析,这些青瓷要么是朝鲜王朝仿照中国工艺烧制的,要么就是通过海上贸易从中国输入的,无论哪种情况,都印证了当时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与物资往来。

  一艘满载稻米的木船从罗州港口出发,船上的官吏仔细核对粮食数量后,将“罗州广兴仓”刻在木简上作为凭证。

  船员们凭借着对洋流和海岸线的熟悉,驾驶着船只在黄海海域航行,船舱里的青瓷或许是船员的生活用品,也可能是准备用来交换的商品。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艘船永远沉睡在海底,直到六百年后才被人们发现,成为见证历史的“水下博物馆”。

  这艘沉船的发现,绝不仅仅是一艘古船和一批文物那么简单。尤其是那63块刻着汉字的木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了解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大门。

  朝鲜王朝时期,汉字是官方唯一的通用文字,无论是官府文书、仓储记录,还是贸易凭证、史书编纂,都离不开汉字。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没有成熟的本土文字,而汉字体系完善、表意精准,能够完美满足行政办公和文化传播的需求。

  直到1446年,朝鲜王朝才创制了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文,但谚文在诞生后的几百年里,始终没能取代汉字的官方地位,直到近代才逐渐成为主流文字。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六百年前的运粮船会用汉字记录信息。对于当时的朝鲜王朝官吏来说,汉字是最权威、最规范的书写工具,尤其是涉及粮食这种战略物资的运输,必须用精准无误的汉字来记录,避免出现歧义。

  这些木简上的汉字,字体规范、笔画清晰,说明书写者不仅熟练掌握汉字,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字在当时朝鲜王朝社会的普及程度。

  其实,类似的汉字文物在朝鲜半岛屡见不鲜。此前在京畿道杨州市曾出土过四块千年木简,上面刻着“金瓦人”“土瓦人”等汉字,是用来标注工匠身份和土地面积的

  就连朝鲜王朝的正史《朝鲜王朝实录》,也是用汉字编纂而成的,如今成为研究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史料。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缩影。古代中国作为文明中心,其文字、礼仪、制度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化交流网络。

  除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在历史上也长期使用汉字,日本的遣唐使曾专门到中国学习汉字,越南古代的碑刻和史书也多以汉字书写。这些汉字就像穿越时空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文明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再看这次发现的“罗州广兴仓”,中国古代一直有“州”作为行政区划的传统,从汉代的十三州到唐代的道州制,“州”的名称沿用了数千年。朝鲜王朝借鉴这种命名方式,将重要的行政区命名为“罗州”,既体现了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也反映了两国在制度层面的渊源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