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亿打捞800年沉船外国人紧盯不放想抢船上都有什么宝贝?

  文物打捞       |      2025-11-11 16:47:07

  

花3亿打捞800年沉船外国人紧盯不放想抢船上都有什么宝贝?(图1)

  你可能听说过南海1号,也知道当年从这艘沉船里出土了十几万余件各类文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南海1号从被发现到真正的打捞起来,中间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背后究竟存在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情况呢?下面咱们就回到上世纪80年代,看看当时,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机缘巧合,而发现这艘沉船的。

  时间回到1987年的夏天,在广东阳江某海域,英国打捞人员,直接把一吨多重的抓斗放到了海里,然而捞上来的东西却不是银子。后来经过仔细辨认,抓斗捞上来的东西,既有瓷器碎片,也有铁器、铜器和镀金器。

  这片海域的海底确实有东西,但却并不是人们一开始设想的宝藏船,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整件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份旧报纸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三名队员从荷兰海事博物馆里得到了一份旧报纸,他们高兴地发现报纸上登载着一条消息,历史上一艘隶属于东印度公司的轮船,在中国阳江海域发生海难,最终沉入海底,船上当时装载了6箱白银,385.5吨细锭。

  这家英国公司相当兴奋,随后向我国的文物局提出了打捞申请,最终我国同意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而且还指定了广州救捞局参与其中。随后,相关专家估算出了沉船的位置,但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发现的沉船并不是那艘宝藏船,而是一艘更老的船只。

  1987年的夏天,由我国和英国组成的打捞人员,在阳江的海域上紧锣密鼓的工作,他们很快就通过水下声纳,发现了海底有东西。潜水员先下去了,但是却什么都没有发现,应该是海底的淤泥太厚。

  英国人等得不耐烦了,他们认为船上装载的就是银子,根本没有必要细致的打捞,于是直接就把一吨多重的抓斗放到了海底。接着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那一幕,确实有东西捞上来了,但却不是银子。

  英国人决定继续打捞,但是我们敏锐地察觉到情况不一般,就选择了拒绝,后来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国家,并且又跟英国的那家公司解除了合同。

  因为从当时打捞上的东西可以判断,明显不是报纸上所说的宝藏船,而是中国的沉船,所以必须得由中国自己来解决。

  国家文物局随即对捞上来的东西进行初步鉴定,得出的九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论是,这是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于是就为这艘沉船取名为南海1号。

  这个名称后来就没有变过,一直保留到现在,既然明确了沉船是800多年前的文物,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打捞了,然而情况却不是一帆风顺。

  1987年初步确认了沉船的位置,1989年才又继续开始打捞,而且还有日本人参与。因为当时我国的水下考古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力和技术独立打捞。

  然而双方的合作仅仅持续了5天,日方人员随后就选择放弃了,因为此前标志的位置并非精确坐标,当时的水下勘探技术还很落后,所以根本找不到沉船主体的精确位置。

  日本人觉得要是继续搜寻的话,还要耗费更大的成本,但到最后却不一定能获利,所以就不再合作了。打捞也随即停止了,而且这一停又是十几年的时间。

  当时我们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专门的水下考古人才,根本没有能力独立打捞,在停止的这个阶段,只能先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还派出了几批考古人员专门出国接受培训。

  也就是说,在随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在为最终的打捞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然而等待的时间越长,危险也就越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文物贩子,甚至是海盗也盯上了这批宝藏。

  多年以来,欧洲人一直在我国的南海寻宝其中有一个英国人叫哈彻,他是一个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狠角色”。1999年的春天,哈彻在香港附近的海域,找到了一艘清代沉船。

  这艘沉船就是在1822年触礁沉没的泰星号,资料显示,船上当时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同时还装载着上百万件准备销往欧洲的德化窑瓷器。

  哈彻在发现沉船的位置后,随后打捞的过程中,竟然下令将60万件德化窑瓷器全部打碎,最终只剩下35.6万件被运到了德国进行拍卖。成龙的《十二生肖》电影里不就有类似的情节吗,文物贩子把文物毁掉,因为他们深知数量越是稀少,价格才会更昂贵。

  哈彻也深知这个道理,他把剩余的瓷器带到欧洲文物市场,外界原本以为超过35万件文物,市场上很难消化掉。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后来的内部拍卖会只持续了9天,最终文物拍卖的价值超过了3,000万美元。

  这并不是哈彻第一次得手,还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英国人就曾经委托嘉士德拍卖行拍卖他打捞上来的中国文物。据说,国家文物局当时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带了3万美元,试图把拍卖的文物买回来。

  然而两位专家到现场才发现,他们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都在30万美元以上,总共20多万件中国的瓷器,都被先后拍走,英国人哈彻则赚了2000多万美元。

  面对这样的局面,时间拖得越久,南海1号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我们不去打捞的话,这些西方的海盗和文物贩子一定会动手。

  1989年确立了南海1号的初步方位后,1990年我国就成立了第1支水下考古队,从2001年开始,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再次对南海1号进行精确定位,然而,考古队员在水下探测了好几次,依旧没有明确的发现。

  直到勘测快要结束的时候,考古队员终于从两米多深的淤泥里发现了这艘沉船。经过随后的多次勘测,考古队员终于确认了船体的结构,它的长度在30.4米左右,宽10米左右,高度为4.5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

  让考古人员感到惊奇的是,船只沉没海底800多年,但是船体保存非常完好,而且整艘船没有侧翻,船体的木质结构看起来依然坚硬,这样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1次发现。

  2002年,国家财政部向水下考古队拨款4,000万元资金,正式对南海1号进行考察和局部打捞。当年3月份考古队员进入船舱内部,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船舱内,就打捞起了九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0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瓷器完好无损。

  将船内的文物一点点清理打捞出来后,到2007年,整艘沉船也被整体打捞出海,最终被安置到了阳江市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800多年前的宋代古船,再次重见天日。前后的发掘打捞工作,又持续了10多年的时间。

  最终打捞上来的各类文物超过了18万件,有数量庞大的瓷器,还有一定规模的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此外,在船上还发现了3000多颗各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前后历经20多年,沉船终于被打捞了上来,但是围绕在南海1号周围依然有很多谜团。

  多年来,考古学界一直在讨论这艘沉船是如何沉没的?船体没有发生侧翻,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断裂,所以首先排除了触礁和碰撞。

  有些考古学者认为,南海地区气象灾害频繁。比如说夏季的台风,很有可能是造成船只沉没的主要原因。也有专家提出,或许是因为船只超载,最终引发的沉没,因为在打捞过程中,在船体内还发现了一块体积巨大的凝结物,其中有一定的数量都是铁器。

  第2个谜团便是这艘船是从哪个港口驶出的?根据船只沉没的方位来看,船头的朝向是西南240度,这也就意味着这艘船不是从国外驶向国内,而是从国内驶向国外,此前的研究显示,南海1号当年可能是驶向西亚或者是中东地区。

  至于这艘船只的始发港口,考古专家推测应该是泉州港,因为在两宋时期,福建的泉州是我国和西方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港口之一。而且船上也打捞出了大量的德化窑和磁灶窑瓷器,这些都来自福建地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佐证。

  至于船主的身份,考古学家推测应该是一位富商大贾,因为从船上打捞出了一些物品显示,非常金贵,而且又充满了异域风情。比如将近两米长的鎏金腰带。还有一枚硕大的金戒指,发现的另一枚手镯,它的直径比人的大拇指还要粗。

  至于船只沉没海底800多年,为什么没有腐烂?主要原因是船只沉没以后,很快就陷入到了淤泥之中,隔绝了外面的氧气,从而就避免了氧化破坏。

  船只的材质是松木,相对于其他木材,松木抗浸泡性更好,南方就有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的说法,因此综合这两点,这艘沉船一直躺在海底的淤泥下,800多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腐烂。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从水底还打捞出了眼镜蛇的头骨,因此专家推测,船上当年可能有阿拉伯商人,他们把眼镜蛇当成宠物带上了船,也是漫漫航程中的一种消遣。

  因此整体推测,这艘800多年前的船只带着大量的中国商品出海前往西域,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包括瓷器在内的中国商品,在历史上非常受世界各国的欢迎。

  南海1号还表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当的繁荣,因为除了这艘沉船之外,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者还在福建连江、广东吴川、山东胶南、海南文昌等地也发现了沉船遗址。

  每一艘沉船遗址都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这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解读昂贵打捞:南海1号背后的海洋梦》 南方周末 2007年12月20日

  《800年的秘密,南海1号打捞将揭六大历史谜团》中国经济网2007年5月20日

  《海上敦煌,南海1号》 讽刺与幽默 2023年12月15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