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推出多项创新实践

  沉船遗址       |      2025-11-11 16:46:54

  

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推出多项创新实践(图1)

  东南网11月1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庄宇婧)今天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详细介绍了 “十四五” 以来福建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举措与显著成效。

  在文物保护领域,福建交出亮眼成绩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申遗后,全省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个,另有10个项目列入世遗预备名单,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莆田市也成功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累计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6.6亿元,实施各类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超1200项,让众多古建遗存重焕光彩。

  文物资源普查取得突破性进展,3.3万多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四普” 新发现文物超7000处,进一步摸清了全省文物资源家底。安全防线不断加固,我省全面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创新探索“九游官方app文物保险 + 服务” 安全管理模式,结合 “技防 + 人防” 措施,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红线与生命线。

  考古领域捷报频传,多项成果填补历史空白。三明万寿岩、南平城村汉城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跻身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福建考古的重要名片。水下考古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专项建设规划并建立平潭水下考古基地,累计批复实施300多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漳浦仓里山遗址、南平光泽何家潭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 等重大项目的深入推进,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实证。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连续考古发掘,确认了宋元明时期大型官式建筑基址范围,出土的多窑口瓷器见证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盛。

  记者注意到,福建着力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走进日常生活。博物馆体系日趋健全,全省现有博物馆 157 家,年均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福建博物院的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国家宝藏》特展等成为热门打卡地。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或提升非遗展示场所154个,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44 人,闽剧通过“元宇宙全息仓”、“AI 剧院游”等创新模式焕发新生。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福建精心打造8条文物主题游径和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其中 “世遗探秘之旅”“璀璨世界非遗之旅” 等线路串联起厦门鼓浪屿、泉州开元寺、武夷山等核心资源,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三坊七巷建筑群入选全国文物建筑利用示范案例,烟台山历史街区、漳州古城等成为城市新地标,泉州更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城市建设为抓手,2023 年接待游客超 86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蟳埔村的 “簪花围” 民俗通过旅拍业态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1.5 倍以上,成为非遗活化利用的生动范例。

  此外,福建积极搭建文化遗产交流平台,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成功举办第 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推动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南岛语族专业委员会,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福建智慧。组织多场特色主题展览赴海外巡展,多个非遗项目亮相外交部福建推介等重要活动,让南音、传统制茶技艺等闽派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与西班牙、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世界遗产项目合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实现互学互鉴。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省份,福建正以开放姿态促进文明交流,让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傅柒生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宝贵财富和国家骄傲的黄金名片。下一步,福建将持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不断完善保护利用体系,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大光彩。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