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这片承载千年盐业文明的土地,正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开展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们不仅重新审视那些已载入史册的文化地标,更于街九游头巷尾、田野乡间,发掘出诸多未曾被记录的历史片段。
自贡网即日起推出“四普新发现,文物新坐标”系列报道,将系统梳理并展示全市工作成果,尤其是新发现的321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新发现的文物,宛如散落的历史拼图,正逐步还原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它们并非冰冷的遗迹,而是这座城市跳动的历史脉搏。透过这组报道,您将目睹自贡如何在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中,探寻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在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大码头社区,一处见证了近三百年盐业兴衰的天福井遗址,如今以“修旧如故”的历史风貌重新屹立。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修复与活化,正是我市贯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的生动体现。
天福井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井深约680米,井径0.19米,属卤水与天然气同采的生产井。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卤水、气采尽而废弃。20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贡井地区开展系统勘探工作时,发现包括天福井在内的大量盐业遗迹与遗物,其历史与文化价值逐渐为世人所识。
自贡“四普”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对包括古盐井在内的文物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价值重估。天福井遗址作为中国古代盐业开凿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和国家级非遗“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鲜活载体,在此次普查中得到了更深入的调查、记录与价值认定。此次普查旨在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地域特色资源”实现全覆盖,而天福井正是盐业这一“重点行业”的典型代表。通过普查建立的详实档案,为天福井精准重现后的深度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切实保护与传承盐都井盐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1月,专业团队运用传统辊工工艺,在原址上成功复建天车。复建后的天车为四脚杉木结构,高18.1米,重现了历史上盐场天车的宏伟形制,成为衔接古今盐业记忆的标志性构筑物。
天福井遗址的成功复建是全市系统性保护井盐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根据《自贡市井盐历史文化保护条例》,此次“四普”中新发现并认定的盐业遗迹,将被纳入保护名录,实现“应保尽保”。截至2025年3月,全市已完成2404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并上报321处新发现,征集191条新线索,这其中便包含了许多如天福井般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盐业遗址。
历经沧桑,天福井井体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其井口西侧的上掌柜房——昔日被称为“天福衙门”的管理场所——依然有部分遗存,静默见证着往昔盐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据专家与当地居民介绍,此处曾设有“审判堂”,堂内悬挂数根写有“家法规矩”的执法杖,规格不一,家族成员若触犯相应条款,便依规受杖。这套独特的家法执行体系,正是“天福衙门”得名之由。
这处位于艾叶镇大码头边、依山傍水的历史建筑,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17年被列入自贡市历史建筑名录,并随后纳入“自贡市第一批井盐历史文化遗迹”,成为官方认定的重要盐业记忆地标。
天福井与“天福衙门”的深入发掘与系统记录,是自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工作从“广度发现”迈向“深度阐释”的典型成果。此次“四普”远不止于新遗址的发现,更致力于对已知文物点进行价值再发现与内涵再丰富。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信息采集与文献交叉印证,“四普”工作将这套独特的家法体系从尘封的历史中打捞出来,使其生产、管理与家族文化构成的完整叙事链得以清晰呈现。
正是通过“四普”的科学梳理,类似天福井这样承载着具体而细微的盐业生产、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遗存,才得以从孤立的“点”串联成文明的“线”与“面”。它们不再是静默的旧迹,而是被清晰地定位和纳入自贡绵延两千年的井盐文明谱系之中,共同构成了“千年盐都”独特而坚实的历史文化版图。这项工作,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依据,更极大地丰富了自贡作为中国盐业史活态博物馆的层次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