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下午,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暨新质生产力“水下机器人”专场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举行。本期活动以“智探深蓝”为主题,特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宗恒担任主讲嘉宾,中科智城国际合作总裁朱奕璇女士担任主持,现场吸引了400余名师生沉浸式参与。同时,活动通过广东科技报、南方+、南沙科普和中科智城视频号全网直播,线万人次,引发社会各界对海洋新科技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关注。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支持。
深海是地球最后的未知疆域,更是国家资源与科技竞争的战略要地。中国深海科技从无到有,成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早年我们仅靠简陋设备下潜数十米,依赖简单海底摄像系统获取图像;如今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无人有缆深潜器突破4500米深海,凭借强大功能实现精准探测,不仅首次发现“海马冷泉”,更成功点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深海之火”,创下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历史突破。
陈宗恒用生动语言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刚参加工作时,我国还没有自主无人潜水器,对深海的直观观察全靠‘海底摄像’。就是把普通摄像机装进耐压舱,通过缆绳放入深海,像在深海‘放风筝’,完全不可控。”他通过示意图展示,红色的海底摄像轨迹与深绿色的潜器轨迹常出现错位,很容易错过重要探测目标。
为实现潜水器可视可控、精准作业,陈宗恒带领团队投身“海马”号无人深潜水器研发。他2007年投入海洋地质调查研究,2008年“海马”号项目启动。陈宗恒介绍,“海马”号作为无人有缆潜水器,通过脐带缆连接母船与本体,既能长时间海底作业、不受时长限制,又能规避载人风险,是当前全球数量最多、类型最全、应用最广的潜水器类型之一。
以“海马”号为范例,陈宗恒系统讲述了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与重大突破。“海马”号作为我国首套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国产化率高达90%,实现关键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它不仅在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区成功采集可燃冰,也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带去了来自深海的“源火”。
为让大家深入了解可燃冰,陈宗恒详细拆解了这一深海宝藏。他介绍道,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气体分子与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特定条件下,在海底形成的类冰状固态结晶物质。它因外观似冰、遇火可燃而得名,而深海海底的冷泉、泥火山等甲烷渗漏区,正是其形成的理想环境。
那么,如何在茫茫深海中获取这种“固体天然气”?陈宗恒介绍,“海马”号ROV(遥控无人潜水器)在其中扮演了“深海矿工”的关键角色。当“海马”号潜入目标海域后,能精准定位海底冷泉渗漏点。随后,科研人员操纵“海马”号机械手,携带特制的可燃冰采集装置,将含有可燃冰的沉积物或块状可燃冰样品采集起来,并密封在一个耐压的密闭舱体中,等采集到足量可燃冰后,通过降低密封舱内的压力使可燃冰分解,可燃冰分解就会产生甲烷气体,并将甲烷气存储起来,这个甲烷气就是“源火”的气源。
随后,科研人员利用安装在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发电装置,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的耐压燃烧舱内,加热引燃气源获取“源火”,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通过“海马”号对多路气体流量精准控制,实现“源火”稳定燃烧,随后“海马”号就带着“源火”上浮返回到甲板面。在甲板面,我们用引火棒从燃烧九游官方app舱把火转移到源火盒中,实现了深海“燃火”的采集。
陈宗恒提起了“海马”号的研发历史。当时国内深海遥控潜水器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部件能复用。研发团队只能从一个简陋模型开始,在图纸上反复推演,在实验室里无数次调试。当时,“海马”号定的目标是要实现4500米下潜,且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
4500米深海的极端压力是绕不开的难关,任何一个部件的微小瑕疵都可能导致全盘失败。
为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深海压力有多强,他通过视频分享了“一颗鸡蛋的故事”:在2034米水深下,鸡蛋瞬间爆破。“它承受着近8 吨压力,相当于6辆小轿车的重量。”为什么一颗鸡蛋能承受如此高强的压力?陈宗恒解释道,新鲜鸡蛋靠内部微孔让海水缓慢渗透平衡压力,一旦平衡打破就会爆破。他借此也勉励在场同学们:“如果想提升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就一定要先充实自己的知识。”
同时,陈宗恒也详细讲解了“海马”号各个系统“抗压秘诀”。科研团队为它的“大脑”控制系统打造了厚实耐压的壳体,为“眼睛”摄像设备加装厘米级厚度的玻璃视窗,为“手臂”设计充油平衡结构,确保它能在深海环境下灵活抓取、精准作业。
谈及“海马”号科考高光时刻,陈宗恒如数家珍。2013年到2014年,“海马”号开展多次海试和试验性应用,并成功下潜至4502米。2015年,“海马”号首次下潜就发现我国首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2017年“海马”号用强力抓抓取巨型富钴结壳样品——“钴元宝”;2018年,“海马”号成功打捞五吨级深海失联设备;2022年,“海马”号发现深海“溶洞群”;2023年到2024年,“海马”号在深海底发现多处深海文物,最深是在4000米深海发现文物,创下国内深海考古最深记录;2019年,“海马”号作为创新成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观礼“创新驱动”彩车上展出。
除此之外,陈宗恒还特别分享了深海冷泉的神奇生态。在深海没有阳光的地方,有一种可以“吃气体”的细菌,它们能将海底的甲烷气体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支撑起了深海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通过视频,让同学们看到了深海贻贝、海螺、铠甲虾等生物构成的奇妙世界。
在对话问答环节,主持人朱奕璇女士与陈宗恒围绕深海探测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度交流。在千米级深海,“海马”号如何解决遥控信号传输难题,确保作业不失联?为何选择可燃冰作为全运会圣火火源?深海采集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双方从深海通信技术原理到极端环境作业实践,层层剖析了中国深海科技突破背后的创新智慧。
现场学生也踊跃提问,从“可燃冰的未来应用场景”到“‘海马’号名称背后深层的寓意与故事”,涵盖科学、技术与人文等多个维度。
本次活动是中科智城承接 2025 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新质生产力系列的第5场,通过前沿科技宣讲,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海洋探索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还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海洋强国的种子。中科智城还将计划发挥自身资源及技术优势,持续推出更多、更精彩的科普宣传及新兴技术体验活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百千万工程”注入持续动能。
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召开,标志着这项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在这场持续9年的婚姻中,陕西咸阳永寿县的苗苗遭丈夫张某多次殴打。2024年12月24日,在经历丈夫最后一次殴打后,苗苗当场失去了意识。丈夫张某第一时间没有选择送苗苗去医院抢救,反而驾车载着昏迷的苗苗在西安通往咸阳永寿县的路上兜兜转转。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常州队曾战平“苏超“冠军泰州队,让大家看到常州的拼搏和坚韧 #世界互联网大会 #苏超 #常州队加油
世界泳联发布全红婵跳水慢动作欣赏 热评第一:她不可能永远是冠军 但是她的存在给世界一次巅峰#全红婵#跳水#巅峰时刻
难道她以为她不是日本人吗? #日常vlog #记录真实生活 #中日夫妻 #日本 #微胖女生
这户怎么样? 大山里的独户人家,独门独院空气清新自给自足,大家觉得怎么样?唯独门口建筑有点影响,晚上不害怕吗?#自建房 #老家 #从小长大的地方 #远离城市的喧嚣 #农村自建房
极目政情丨方红卫被查,系今年首个任上落马的省会城市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
据陕西日报消息,11月8日,陕西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通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方红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
提升气象预警能力青海首部CD型双偏振天气雷达建成根据青海省气象局消息,11月7日,西宁达坂山天气雷达业务准入测试顺利完成。标志着青海首部CD型双偏振天气雷达正式建成,并已达到业务运行准入条件。
根据《江苏省2026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工作公告》和《江苏省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乡镇职位选调统一参加江苏省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面试。
“孩子手上被咬了十几个包,公园里我们还发现20多处,希望相关部门能及时处理一下!
